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1.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发病严重的可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
3.节瘟:孕穗抽穗期发病,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
4.穗颈瘟:抽穗期发病,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对产量影响最大。
5.谷粒瘟:抽穗期发病,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
二、病斑类型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流行盛期,天气阴雨高湿,氮肥施用过多时发病重,在易感病品种上发展更快。急性型叶瘟,当天气转晴或经药剂防治后可转变为慢性叶瘟。
左为慢性型右为急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5.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6.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7.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8.叶片斑: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晴雨交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症,而在空气干燥时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9.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又叫“叶枕瘟”。
10.茎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11.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黑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三、传播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稻瘟病是真菌寄生引起,青灰色霉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病害的扩展靠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而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四、发病因素
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
2.未及时晒田,或晒田不好,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
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
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
5.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露易发病。
6.土壤温度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7.大面积种植高优品种,抗病性差极易导致大面积发病。
8.偏施、迟施氮肥,均易诱发稻瘟病。
五、田间防治预防方法
1.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种子。
3.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
4.肥料管理: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倡使用硅肥、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5.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晒田适中。
6.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插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7.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
六、药物防治
1.用56℃温汤浸种5分钟,可预防苗瘟病发生。
2.在水稻移栽前苗床叶面喷雾三环唑可以预防叶瘟的发生。
3.在水稻分蘖末期叶面喷雾三环唑加康朴蓝可以预防叶瘟的发生同时促进水稻幼穗分化。
4.在水稻破口前5—7天叶面喷雾三环唑加康朴红可以预防节瘟、穗茎瘟的发生同时促进水稻籽粒饱满。
5.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雾三环唑加康朴红可以预防谷粒瘟的发生同时促进水稻千粒重的增加。
6.如果看见稻瘟病的病斑了,大约病菌已经潜伏7—14天了,要用己唑稻瘟灵叶面喷雾,间隔7天再喷一次。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