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Nature封面,中科大校友实现硅量

“在过去几年,实现两比特门99%的保真度一直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实验。全球有条件进行该实验的课题组,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公开的科研赛跑。换句话说,如果始终无法达到99%的两比特门保真度,那么这个系统也就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多年前选高考志愿时,薛潇曾在金融、计算机和自然科学之间徘徊过。如今,手握多篇论文的他,属实未负当初的选择。日前,他实现了上述“99%的目标”。

薛潇(右)和文章第二作者马克西米连·罗斯(MaximilianRuss)(来源:MateuszMadzik)

1月19日,Nature封面论文三连发,且都是量子主题。而薛潇正是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1],论文题为《自旋量子位跨越表面代码阈值的量子逻辑》(Quantumlogicwithspinqubitscrossingthesurfacecodethreshold)。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他表示,此次工作解决了一个领域内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基于半导体中电子自旋的量子比特即spinqubit,其两比特门(two-qubitgate)的保真度一直以来都比较低。

相比传统计算机使用的基本逻辑单位比特,量子比特更容易受到环境噪音的影响,从而导致计算错误。而要研制一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一个必要的技术是量子纠错。

然而量子纠错对保真度的要求极高,目前最有前景的纠错技术叫做表层编码(Surfacecode),它要求在执行量子计算的过程中,每一步操作包含比特初始化、单比特门、两比特门、以及比特信息读取的保真度都需要高于99%。

因此99%的保真度也被称作容错门槛。自旋量子比特的初始化、单比特门、以及读取,都相对容易达到99%的保真度,其中一些甚至已逼近99.99%。

然而在过去,仅仅只有两篇论文分别报道了9%和98%的两比特门保真度[],不过在科研上98%距离99%其实相差很远。

在学界,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的研究已开展十多年。其基本的制备方式是利用微纳加工,在半导体的表面制作纳米尺度的金属电极,通过施加电压在材料内部形成一个“电势阱”,将单个电子束缚在其中。

这样的纳米级结构被称作量子点(quantumdot),与传统计算机芯片所使用的晶体管结构有着极高的相似度[3]。这样的相似度使得基于半导体的量子计算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