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河道修复,湿地保护、公园游览于一体的沾益西河公园。
在泥石流治理现场进行调研。
师宗煤焦化工有限公司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
富源关停煤矿、封闭洞口,复垦复耕。
立冬时节,行走在珠源大地,蓝天白云下的山峦层林尽染,河湖湿地边的水面飞鸟翔集,珠江源头的南盘江两岸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生态环境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在“美丽曲靖”的新画卷上徐徐铺展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美丽曲靖”目标,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从严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抓实抓牢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绿色发展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生态理念建设“美丽曲靖”
曲靖,打造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让建设“美丽曲靖”变得尤为紧要。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出台《曲靖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意见〉的实施方案》,为建设“美丽曲靖”制定了时间明确、路径清晰的工作方案。
——持续推进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创建成“云南省美丽县城”,罗平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创建成省级特色小镇,爨文化小镇、陆良南境颐养小镇、师宗五龙壮乡小镇等特色小镇项目稳步推进。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全面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组织评选出个美丽乡村。全市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8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8.11%。
——精心打造“美丽河(湖)”和道路。聚焦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在环湖及周边区域大力推进植树造绿,“美丽河(湖)”数量居全省第一。
构建防范体系管控生态环境风险
建设“美丽曲靖”,任重而道远。构建风险防范体系,解决环境污染遗留问题,提升应急能力,严格责任追究,是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
——全市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完善了全市环境风险台账,对环境风险实施分类建档、跟踪督办、定期研判、逐个销号、动态管理,初步建立了“事前严防—事中严管—应急响应—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制定《曲靖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曲靖市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全市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成效明显。
——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近5年来,整改了16个自然保护地内的个问题,省级交叉执法检查和市级大排查存在的个问题整改率为96.58%,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三年行动提出到年基本解决全市现存的突出环境问题。
——提升应急能力。每年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成功处置多起突发环境事件。富源县响水河水库铊浓度异常事件应急处置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年度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岗位培训班上的典型案例,向全国生态环境应急部门参训人员进行介绍和解读。
——涉疫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目前,全市3家企业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建成投产,每天能处理49吨医疗废物,有效保障了突发疫情状况下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截至目前,已成功处置了麒麟区、师宗县、陆良县、富源县等地涉疫废物。
——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月季调度、联席会议、督查督办与通报、整改落实考核、第三方核查评估和整改销号等工作制度,切实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近5年来,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责任追究案件近百件,对几十家单位、近人次进行追究问责,形成有力震慑。
从严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严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严格分区管控。制定《曲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6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12%,一般生态空间面积.17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37%。建成“智慧环保”平台,环境监管步入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
——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年以来,全市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义务植树.6万株。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全市创建了个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1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多年来,全市治理石漠化.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6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万亩,造林面积达.8万亩。建成林火视频监控体系,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对个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恢复面积约公顷;清理关闭取缔煤(矸)洗选及储煤(矸)场(厂)家。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土著鱼类保护等工作成效亮相COP15。
系统治理保护碧水蓝天净土
碧水、蓝天、净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
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市生态环境局对城市环境空气、重点流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实现了“精准化”治理污染,取得了明显效果。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出台《曲靖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年)》《曲靖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年)》,持续攻坚污染防治。
——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多年来,对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老旧柴油货车全部淘汰。今年1至9月底,曲靖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8%,其他县(市、区)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8%以上。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市颁布实施了《曲靖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在%。全市建立四级河长两级督察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开展重度污染水体脱劣攻坚、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等专项行动。年1至10月,全市39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9.7%、8个省控湖(库)断面水质优良率为%。
——净土保卫战成果突出。近年来,我市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进行信息采集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对全市10个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完成16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以及全市所有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任务。
有效整改巩固督查成效
年以来,中央、省级对我市开展了5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反馈交办个问题,全市上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整改。截至年10月30日,已完成整改个、正在推进整改20个,一些历史遗留的污染隐患难题及久治不愈的顽疾得到彻底整改。
——加强现场核查。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整改问题和投诉举报问题按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现场核查,对未完成整改的,督促问题整改。
——全面开展复核自查。对已完成整改的中央、省级5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开展全面复核自查,对界定为“整改不彻底”“问题反弹”“存在其他问题”的,要求有关单位查缺补漏,切实巩固督察整改成效。
——严格开展验收销号。已完成整改的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交办问题均通过县级自查自验和第三方核查评估,通过市级验收和省级验收销号。
减污降碳实现绿色发展
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招商引资绿色新兴产业,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服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综合化利用和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化发展,全市工业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服务。我市建立重大项目环评“三本台账”及新旧产能转换重大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工作台账。建立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指导企业在可研阶段同步编制环评文件。健全重点项目容缺机制,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监管体系,推进排污许可工作重心从“发证全覆盖”到“监管全周期”转变。
——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围绕“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光伏电站”全产业链,引进隆基、晶澳、阳光3户光伏企业落地,投产、在建硅棒及切片产能达80GW。围绕“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产业链,引进宁德时代、德方纳米、亿纬锂能、远景科技等新能源电池企业,形成了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风机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多年来,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淘汰工业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推进资源综合化利用。全市着力培育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和产品。
——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化发展。我市将创建园林式工厂与创建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工作相结合,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引导企业集群、产业成链、发展集约,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上下将踔厉奋发、接续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蓝图绘到底。在新征程上,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谱写“美丽曲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