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能在自然中存在多久什么情况下玻璃

综述

玻璃瓶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工业容器,在古代时就已经有人开始生产,只是其易碎,所以后世能够找到完整的玻璃容器非常少。

它的制作工艺并不难,工程师需要将石英砂、纯碱等原材料粉碎,通过高温溶解后塑形,就能呈现出透明的质感。

即便是到了今天,各种包装材料涌入市场玻璃瓶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这足以证明大家对这种包装瓶是有多么喜爱。

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疑惑,如果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一个被制造出来的玻璃瓶可以在自然界中存在多久?什么情况下玻璃的稳定性会被打破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

玻璃制品的起源

玻璃制品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大到高楼大厦的外窗、小到孩子们游戏的弹珠,到处都能看到玻璃的身影。那你知道玻璃最早被应用于生活制品是在什么时候吗?科学家通过考古发现,早在年前的古埃及遗迹中,就曾出土过小玻璃珠。

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年的时间,这些小玻璃珠的表面仍然光洁如新,时间并没有在它身上留下半点儿痕迹,最多就是多了些历史的尘土。这就足以说明玻璃制品在自然界中非常难被分解,如果没有外物干扰的话,它能轻松在自然界保存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古人类在制造玻璃时自然是不清楚它有这么长的保存价值;实际上,他们对于玻璃的制作完全是出于一场意外。大约在年前古埃及文明中,那时城邦与城邦之间的贸易繁荣,就有一艘满载着名为“天然苏打”的晶体矿石的商船沿着地中海顺流而下。

但谁知海水落潮速度太快,以至于该商船来不及朝着海洋深处逃离,就被搁浅到海滩附近。这么大的船想靠人力去推动几乎很难做到,只能等待第二天涨潮时让船完全浸入水面方能脱困。在此期间,船员们把船上的大锅搬下来生火做饭,还有人从商品中拿出一些矿石,将其砌成底座方便烧火。

酒足饭饱之后,船员就打算收走大锅回到船上睡觉,可这时大家惊奇地发现,那用来烧火的矿石底座竟然变得晶莹透亮,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异常美丽。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由于天然苏打和海滩中的石英砂在大火的冶炼下发生了化学反应,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玻璃来源。

自此之后人类就掌握了玻璃的炼制方法,石英砂、硼砂、石灰石,再加上一些辅料放进大火里冶炼,就能制造出透亮的玻璃制品。在后来几千年的文明更替中,玻璃的成分始终未曾改变过。

如何打破玻璃成分的稳定性?

那大家想过没有,为何年前的玻璃制品能够保留至今?即便是骨头都有腐烂的一天,为何玻璃能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年后仍然崭新出现在人类面前呢?这就和其化学成分有关了。

如果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玻璃的成分,就会发现其本身属于无规则的非晶态固体;玻璃是由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在高温下融合而成,这就表示其内部原子结构不具备任何周期性,各种元素混合下来会使其原子排列复杂多变。

可是在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复杂多变的基础上同样有规律而言,总体来看这些原子各不协调,但如果集中在个体身上,每个原子都具备自己的构成系统。基本上就是中间一个硅原子,周围四个氧原子,组成了非常稳定的四面结构。

基于这种牢固的方式,玻璃内部的化学物质基本上都饱和了,基本上也很难再和周围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别说年了,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玻璃仍然能够继续保存下去,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又或者是细菌侵蚀对它们来说没有一点儿效果。

那有没有什么方式能打破玻璃内部分子的稳定性呢?有!就拿其诞生的方法来说,玻璃内部分子会在约摄氏度的高温下产生变化,固态的玻璃也会在这时转变成液体,玻璃自然就会由内而外被彻底破坏。

可问题是在人类社会中到哪里去找度以上的超高温呢?除非是火山喷发,这倒是给我们处理玻璃制品提供了思路,将其投入活火山口,火山内部的高温很容易就能将玻璃制品分解。

其次也可以用酸性氧化物来处理,玻璃的化学成分非常害怕强酸,强碱也是一样,每当玻璃表面触及到这两种成分时,其内部的分子结构就会被腐蚀,玻璃自然也就完蛋了。但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很难出现,这也是为何古埃及的玻璃珠能够保存到现在。

结语

其实相比于塑料污染、污水污染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来说,玻璃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基础玻璃的成分是无毒的,其虽然不可能被自然降解,但通过物理外力也能轻易毁坏掉玻璃制品。

小到人类施展的力度,大到地球的板块运动,很容易就将那些埋藏在地底的玻璃碾成粉末,然后被自然界吸收。

再或者可以利用风力和海洋的潮汐力解决玻璃制品过剩的问题,大玻璃会在海水和风的侵蚀下变成小玻璃,小玻璃最终会变成粉末,融入大自然的生态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5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