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么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水稻品质的关键。
稻瘿蚊是水稻上主要害虫之一,具历期短、世代重叠、间歇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它造成水稻无心叶或心叶变窄变短甚至形成状如葱管,令水稻无法抽穗结实,危害性极大。
为保证水稻的茁壮成长,今天小编就来从水稻稻瘿蚊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五个方面来详细的讲述一下水稻稻瘿蚊的综合防治,希望能给广大农民朋友们带来帮助。
一、水稻稻瘿蚊的形态特征
1.成虫
雌虫体长3.5~4.8mm。翅展8.5~9mm。体淡红色,密被细毛,近圆桶形中间略凹。触角黄色15节。雄虫体略小,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象两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
2.卵
卵长0.5mm左右,长椭圆形初白后变红色或紫红色。
3.幼虫
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87mm;2龄纺锤形,长约1.3mm;3龄体形与2龄相似体长3.3mm。
4.蛹
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长3.5~4.5mm。
二、水稻稻瘿蚊的为害症状
稻瘿蚊为害水稻主要是以初孵幼虫借助露水爬行至叶鞘间隙,侵入稻苗生长点。幼虫孵化后大约40h,才开始为害水稻,取食2~2.5d,水稻生长点开始凹陷,叶鞘形成海绵状“葱管”,生长点不能发育,停止生长,但“葱管”被包在叶鞘内,外部症状不明显,植株略矮,心叶不长,叶片角度较大,叶色略黄,叫做甲型葱管。幼虫进入3龄,葱管迅速伸长,到成虫羽化前2~3天,伸出叶鞘外,叫乙型葱管,成虫从葱管顶部羽化后,叫丙型葱管。“葱管”一旦形成,即使用药剂杀死了幼虫,植株都只能成“葱”不能成穗,所以药剂防治的最后时机要在成虫羽化后8~9天。
三、水稻稻瘿蚊的发生原因
1.气候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气候条件适宜是稻瘿蚊猖獗为害的关键。稻瘿蚊喜高湿,不耐干旱,其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梅雨季节成虫激增,降雨量大,雨日多和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稻瘿蚊成虫活动、产卵以及卵孵化和初孵幼虫的爬行侵入,数量较多,为害较重。
2.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栽培制度对稻瘿蚊发生的影响,在于能否提供丰富的食料条件。单双季稻混栽区、单季中、晚稻区,由于存在中间桥梁田,使水稻在连续较长的时期内,均存在幼嫩的稻株,满足稻瘿蚊的食料要求,繁殖率大大提高。在稻瘿蚊发生期间,秧苗至分蘖期是幼虫最适宜的侵害阶段,其他生育期受害较轻,抽穗期不再受害。所以稻瘿蚊盛发期如与分蘖期相吻合,则受害严重,而有效苗的受害损失最大,这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另外,耕作粗放,冬季未清除稻桩、游草,为稻瘿蚊的连续发生创造条件。
3.生育期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瘿蚊为害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从秧苗期到分蘖盛期,植株组织嫩绿柔软,稻瘿蚊易侵入为害,受害重。其它生育期植株基本成熟,不易侵入为害,因此,受害轻,一般齐穗后不再为害。
4.天敌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稻瘿蚊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寄生于卵和幼虫的黄炳黑蜂、单胚黑蜂,外寄生于幼虫和蛹的斑腹金小蜂、稻长距旋小蜂、黄斑长距小蜂等,这些寄生蜂对抑制稻瘿蚊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5.品种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水稻品种不同,稻瘿蚊危害程度不同,其中杂交水稻危害较重,常规优质稻次之,常规糯稻危害较轻。
四、水稻稻瘿蚊的发生时间
第一代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双季早稻、中稻以及单季晚稻秧苗。
第二段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双季早稻、中稻以及单季晚稻。
第三代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单季晚稻以及双季晚稻秧苗、烟后稻秧苗。
第四代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双季晚稻和烟后稻。
第五代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双季晚稻和烟后稻。
第六代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至第二年的4月上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再生的稻苗以及游草,并出现越冬的迹象。
第七代主要集中在10月上旬至第二年的4月下旬,主要危害的对象为再生的稻苗以及游草,并出现越冬的迹象。
五、水稻稻瘿蚊的防治措施
1.合理布局
同一田垌,尽量使用相同品种或相同熟期的品种,避免各品种因熟期不一致而成为稻瘿蚊源源不断的食物来源,切断稻瘿蚊的“桥梁田”,恶化其营养条件。稻瘿蚊通常在冬春季藏匿于田边、河沟边及屋边田周围的杂草中进行越冬,在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清理、烧毁田边、沟边、屋边田周围的杂草,破坏稻瘿蚊的越冬场所,能有效地降低越冬虫数。
稻瘿蚊具有喜高湿不耐干旱的特点,过分密植则会导致行间郁闭,光照少,田间湿度大,为稻瘿蚊的发生提供温床。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减少无效分蘖,使分蘖和抽穗整齐,创造一个有利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稻瘿蚊发生的环境。
2.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施基肥,适当追肥。N、P、K肥配合施用,避免N肥的偏施、迟施,适当增施K肥和硅肥,促使水稻茎秆健壮坚实,增强水稻的抗虫力。对已遭受稻瘿蚊侵害的稻株给予彻底有效的药剂防治的同时,适当追施速效肥料以改善水稻的营养条件,使其迅速恢复生长,减轻水稻的损失。
3.适时晒田
够苗及时晒田,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及根系的吸收,降低田间湿度,恶化稻瘿蚊发生环境,有效预防稻瘿蚊的发生和增强水稻的抗虫力。进行合理排灌,避免长期积水而招引或加重稻瘿蚊的危害。
4.生物防治
稻瘿蚊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等)和捕食性天敌(青蛙等)两种。它们在控制稻瘿蚊数量上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和增加稻瘿蚊天敌的数量,认真为其创造繁殖、发育的有利条件,注意避免在天敌繁殖及活动时间内施药,尽可能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天敌杀伤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天敌的优势种群,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插秧后30天内不宜使用对天敌有杀伤作用的杀虫剂,以利于天敌建立种群,抑制稻瘿蚊的繁殖和转移。
5.化学防治
1)在秧田平整后播种前,每亩秧田用3%呋喃丹颗粒剂2.5~3kg,拌细砂或黄土10~10kg撒施于秧厢上,然后泥浆塌谷,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没有进行秧田药剂处理的,可在秧苗2~3叶期,每亩秧田用10%益舒宝颗粒剂1.2~1.5kg拌细砂撒施。
2)在秧苗移栽时,每亩用2kg3%呋喃丹颗粒剂拌泥浆蘸秧根后再移栽,或用90%敌百虫晶体倍液浸秧根10分钟,堆放1~2小时移栽,这样带药到本田,防效可达65%以上。
3)在稻瘿蚊重发生区,秧苗移栽后5~7天,每亩用10%益舒宝颗粒剂1.2~1.5kg拌尿素或拌细砂撒施。在一般发生区,按虫情预报,抓住卵孵化高峰期前1~3天施用益舒宝等高效对口药剂,防治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