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的商业布局看我国企业的发展逻辑

颠覆性力量带来摧毁现今企业的危险,但也为明日企业的出现创造了可能。

——斯科特·安东尼

硅谷制霸全球顶尖科技已经数十年,尤其是在科技革命以后,随着技术爆发式的发展,加之战争带来的人才迁徙和科技红利,硅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着世界上其它地域不可比拟的环境优势和人才培养机制。

惠普、微软、甲骨文、谷歌、苹果、英特尔······一批至今依然影响当下商业格局的企业,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执牛耳者。

创见公司调查显示,50%的标准普尔以上的公司在10年后将不复存在,日后取代这些巨头的公司很有可能还没有出现。

尽管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我们依然能看到其中硅谷公司依然占据世界强的绝大多数。

那么除了硅谷自身的科技实力以外,他们究竟是如何布局自己的企业?这些布局又是怎样影响企业的发展的?而我国当下的科技企业又遵循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来进行实操呢?

——硅谷的“玩法”——

事实上,尽管高新技术的驱动是硅谷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但保证其持续发展的还在于其浓郁的创新文化。

硅谷的创新者知道,资金和人才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够通过创新将其落实,就很难实现商业上的价值。

特斯拉进入汽车行业主要是通过制造第一辆电动跑车而广为人知,它让一个初创公司一跃成为颠覆行业的领跑者,另辟蹊径的同时为其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引入和社会知名度。

隔行如隔山的情况在硅谷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当Facebook已经突破沟通工具的限制,铺展开的“社交网络+产品”的生态构建以后,其商业帝国开始野蛮生长,一个定点加多个散点,去中心化的经营在不断提高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用户粘性。

但更重要的是,硅谷把控着制定标准的最终决定权,从3G到4G,从网络频段到芯片标准,硅谷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全球电子行业的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和执行标准。但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钳制了核心技术的下沉。

20世纪末,硅谷将产业下游转向东南亚地区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从而通过上游技术节点的把握,避免了边际效应的出现,不断的通过这种模式为其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

我们几乎能从中看到,大胆破局,散点布局和边际效应转移,成为上世纪硅谷产业不断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先行者的“套路”——

我国的企业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几乎也借鉴了硅谷的这种发展模式,但与之不同的是,在时代的巨变下,有些通用的方法已经很难匹配商业发展的快速迭代,不过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些企业的发展,窥探一二。

小米当年进入市场,以元的姿态血洗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人送外号“价格屠夫”,尽管在此之前小米已经通过MIUI系统收获了大批拥趸,但当其实体产品出现以后,才真正奠定了其发展基础和品牌方向。

在此之前,我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是没有标准的,这里面有产品的标准,也有价格的标准。小米的出现给人们一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某种意义上,小米奠定了一个标准,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使用智能手机的标准。

在其手机进入高速发展以后,小米开始通过智能生态的建设不断完善自己的产业体系,将商业触角不断伸向各个领域,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商业生态不断的完善,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

不久前雷军宣布造电动车,从商业时机上看也刚好。

大环境下,国家提倡绿色能源,并已经将这种提倡写入“十四五”规划,同时,雷军在之前已经投资过小鹏汽车等电动车行业,最后,因为之前已经有很多企业踩过了那些电动车行业的坑,给后来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当然,还有雷军说的一点“我们有钱”,通过手机行业立身的小米已经突破原有的商业领域限制,不断的颠覆着行业的标准。

对于产业的转移,小米在世界各地建立研发中心自是不必多说,早在年小米在印度的流量就出现超过内地的局面。

——启示:生存还是毁灭——

事实上,这种商业逻辑也并非小米在执行,无论是已经黯然的魅族,还是断臂求生的华为,都在通过新领域的介入和散点式的发展,推进自己的商业生态。

市场一定的情况下,要么冲上去,要么被冲下来,硅谷模式的启迪也仅仅是一次现代科技下诞生的一种商业行为。

近年来,国际局势和国内科技产业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迭代,在原有基础的商业实践中,开始了层次的探索之路,先是从技术的标准,像是华为的5G,再到商业平台的模式创新,像是抖音,继而通过移动支付不断颠覆着人们的生活。而AI领域在进一步的深耕细作中。

高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是随着科技的一次次跨越式增长而迸发出一系列非常规的商业手段,正如同《三体》中那句名言“消灭你,与你何干”。

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在诸多领域中,硅谷,或者说美国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商业互殴,比拼的永远是实力和效益,未来如何,又该走向何处,命题依然严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8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