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多位欧美同学会会员入选两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年新增院士名单。多位欧美同学会会员入选。欧美君表示祝贺!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兰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分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9月,马兰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年1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年12月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年12月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年-年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拜耳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12月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至今。

马兰长期从事药物成瘾和记忆机制研究。发现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新途径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瘾渴求强化和药物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系统阐述阿片受体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发现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调控记忆的机制;提出记忆提取-消退的受体偏向性信号通路假说和消除成瘾相关记忆的新策略。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担任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马大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马大为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

马大为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曾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美国化学会ArthurC.Cope学者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

涂善东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华东理工大学分会会长涂善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涂善东出生于福建龙岩,祖籍广东大埔,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化工机械研究。年,他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本科,年、年分别获该校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年至年,他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至年,受邀担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年至年,先后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年后,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年6月至年7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涂善东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科技进步带头人”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先后5次获国家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10项,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9件、国际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14件,发表论文篇,他引余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

涂善东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黄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震于年8月出生,浙江宁波人,长期从事车用能源、发动机燃烧和大气污染防治研究。

他于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年以来担任教育部动力机械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创建了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发明了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牵头研发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已发表论文多篇,其中3篇为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件,出版专著3部,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年,他获得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中国内燃机工业杰出科技创新奖,年当选国际燃烧学会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

涂善东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中科院分会理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振堂于年5月出生,年10月至年11月,他就读于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欧洲核子中心访问学者,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赵振堂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与装置研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多项大科学装置项目、和项目等。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加速器物理、加速器高频技术、自由电子激光和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他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

涂善东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结构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性能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董绍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绍明于年出生,-年,先后赴法国波尔多大学热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日本京都大学先进能源研究所、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工作。他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董绍明开发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纳米复合与原位反应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形状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精确成型和精密加工、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以及复合材料气密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成功实现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相关材料与构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攻克了超高温陶瓷基体的高效改性技术和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可控制备技术,将其成功应用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结构件的研制。其中,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

涂善东

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沈洪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洪兵,男,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年担任江苏省欧美同学会(江苏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沈洪兵教授长期在南京医科大学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沈洪兵教授在肿瘤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Genetics,NatureReviewsCancer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篇,SCI他引次,单篇最高他引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指数57;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件。

作为首席科学家,沈洪兵教授领导开展了中国人群唯一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21个新的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首次建立中国人群肺癌分子遗传图谱;首次发现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的易感基因;发现肺癌等多种常见肿瘤易感基因的聚集区域,揭示T细胞活化影响肿瘤易感性的共同遗传学机制;发现肺癌易感基因存在种族差异,创造性地建立中国人群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并成功应用于10万队列人群肺癌高危人群预测。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填补了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靶点,更重要的是已被成功应用于肺癌发病风险的预测,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肿瘤基因预测和精准预防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我国肿瘤分子遗传流行病学学科跻身国际前列。

同时,沈洪兵教授在体细胞基因组层面揭示了中国人群肺癌关键驱动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首次发现miRNA序列遗传变异是肺癌发生发展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沈洪兵教授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他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30年,是该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他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肺癌协作联盟(WHO-ILCCO)的创会会员,代表中国参与肺癌国际合作,与国际合作者共同发表学术论文篇,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前瞻性地领导建立了10万余人的自然人群队列和3万余例的肿瘤专病队列及其标准化生物样本和遗传资源库,研发肿瘤易感基因及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并实现转让,为我国肿瘤相关基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

他主编专著《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和国家规划教材《流行病学》,作为主持人获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特别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所带领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年在教育部评估中获A+等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

涂善东

安徽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俞书宏。

被誉为材料“魔术师”的俞书宏,自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无机合成化学研究,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等多种神奇的新材料。“入选院士是对我的鼓励,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特别开心。”俞书宏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基础研究,努力为国家研发出更多急需的新材料。

感恩大自然的启示

俞书宏喜欢自然界的矿物质和动植物,更喜欢琢磨它们的结构。无论是贝壳、珍珠,还是北极熊、爬山虎,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能给材料设计带来很多启发。”俞书宏坦言,人类应该感恩大自然的启示。

实现仿生材料系列化,提升传统材料性能,是俞书宏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他研究发现了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形状、晶相的调控规律;建立人工仿生合成珍珠母、仿生聚合物木材、超弹性抗疲劳材料等多级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提出的软-硬模板效应协同控制生长的机制,被成功用于宏量制备高质量纳米线和纳米电缆。近20年来,他3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2次是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奖。年,他还摘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眼光远才能飞得高

“做科研一定要志存高远,不能急功近利天天围着‘帽子’‘票子’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创新,不能老跟着别人跑。”俞书宏认为,做科研不能总做“短平快”的项目,而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这样才能飞得更高。

在俞书宏看来,材料对于人类的发展影响巨大,人类文明的进展可以按照材料来划分,比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硅器时代等,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可以颠覆一种产业,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当前,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被国外“卡脖子”,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键材料被“卡脖子”。“我们要紧紧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多解决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俞书宏说,中国科学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更好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

涂善东

安徽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杨金龙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选院士,是国家对我所做科研工作的认可,这也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开始。”杨金龙表示,将继续坚守探索未知世界的“初心”,进一步在量子化学领域探索,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杨金龙,年至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从年读研算起,杨金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和工作已有34年。从凝聚态物理研究,到量子化学研究,34年间,杨金龙始终与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打交道。“在微观尺度上,物理与化学是分不开的,化学物理就是用物理的手段来研究化学的问题,研究的都是分子、原子最基本的规律。”杨金龙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化学物理系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创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就有的系,该系老师有一半是物理背景、一半是化学背景,学科交叉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是国际上著名的单分子团队之一。杨金龙是这一团队的领头人之一,具体负责理论方面的深度掘进。近年来,杨金龙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如成功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他发表SCI论文余篇,其中3篇发表在《科学》上、4篇发表在《自然》上,相关成果于年、5年和年3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来源:欧美同学会《留学生》杂志

你的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6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