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浜遗址2006年5月被命名为全国重点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巢松良

1

南河浜是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焦山门村(原大桥乡云西村)的一个自然村落,距嘉兴市区约10公里。

年4月,沪杭高速公路土建施工时,在这里挖出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消息传开,惊动了各级文保部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当即派出了考古队到此进行抢救性挖掘。

年5月,南河浜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个典型的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南河浜遗址被发现前是一片高出水田2米左右、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高地,地貌凹凸不平,高地中部又是一块相对独立的小高地,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上面有一小池塘,几片竹园、几块桑地,高地的西面还有一座乡村小庙叫马塔庙。

2

在南河浜南面隔一条河有一个叫做陶墩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人们曾在这里发现有崧泽、良渚及马家浜多个时期的文化陶片出土,据此判定陶墩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年10月被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才知道,小小陶墩只是冒出了冰山的一角,很久以前,它和南河浜遗址是一个整体,那条河流是不知哪个朝代开挖的人工河,河流人为地把陶礅和南河浜一分为二,两处遗址总面积约平方米,集中在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米的区域内。

可惜陶墩的主要部分年曾遭当地砖瓦厂取土破坏。现在看来陶墩、南河浜遗址与附近的步云遗址、蒋庵遗址、雀幕桥遗址等同为一个文化序列群,正好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个序列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从年4月下旬开始抢救性发掘,至11月中旬结束,历时约7个月。遗址发掘范围分为A、B两区,A区以中心的高地为范围,文化堆积丰厚,自地表至生土,可分作14个堆积层。

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座,崧泽文化墓葬85座,灰坑22座,房屋遗迹7座以及崧泽文化的祭台1座。B区,文化堆积比较简单,自地表至生土,共分为5层。

明清时期及商周时期灰坑各1座,崧泽文化墓葬7座及灰坑1座。两区共出土陶器余件,玉器64件,石器80余件及骨角牙器10余件。

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

3

南河浜遗址出土器物之丰富让人惊喜不已,从材质上来看陶器、石器占了大多数,但玉器也为数不少。从陶质和器类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泥质陶主要用以制作饮食器和盛储器,夹沙陶和粗泥陶主要用于制作炊器。

在整个陶器中,粗泥红褐陶的数量最多,泥质红陶和夹沙红褐陶的数量最少,泥质灰陶的数量,有从早到晚逐渐增多的趋向。此外,从陶器的制作形式、质地、样式等方面也可以总结出很多特色。

南河浜陶器的装饰纹样较为朴素,有少量的绳纹、弦纹、压印窝点纹、篮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方格纹、锥刺纹等装饰。而不同的纹饰用于不同的器物,大部分都有规律可循。在陶器的制作形式、质地上,大部分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并分段拼接成型,个别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成。

复杂器物一般将各部分分别制成后,再进行拼接组合、修整打磨。所以无论哪种陶质都有一层细密光亮的表皮或称陶衣,而内胎一般较为粗松,大部分陶衣经久埋出土后十分容易脱落。

陶器样式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只有少数的圜底器,鼎、釜、澄滤器、豆、缸、壶、杯以及釜支子为基本的陶器组合。鱼鳍形足鼎与铲形足鼎贯穿该遗址的始终,并一直并列发展成为主要的文化特征。

至遗址的晚期,凿形足鼎突然大量出现,成为鼎的主流,并几乎替代了其它鼎的形式而盛极一时。这种凿形足鼎突然大量出现,应该是不同的文化因素在此地交替的社会现象之反映,由此也可以印证史前文化发展并不局限于一地,而是呈现各地相互影响的活跃状态。

在南河浜出土的鼎器中,鱼鳍形足鼎是贯穿始终并且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也是发展规律和节奏最为明显的一种文化因素,它成了考古专家测量崧泽文化年代一杆很好的标尺。

南河浜遗址的陶器集中体现于炊器、祭器、盛储器等类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工具的更新,如纺轮网坠,还出现了有如手镯等陶器装饰品。

除了大量陶器以外,南河浜遗址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器文物。在史前时代,石器常用于劳动生产,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征,有时候还是权力的象征。

该遗址的石器以石锛和石凿占大多数,石钺次之,另外有少量的砺石等石器。崧泽文化的石器是继承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以锛、凿、和穿孔石钺为主要器类组合。

4

南河浜遗址在物质生活形态上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要的房屋遗迹,填补了以往崧泽文化发现房屋资料较少的一个空白。南河浜遗址共发现崧泽文化的房屋遗址7座,房屋的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都采用较不纯净的黄土加高地面营建,其建筑方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先将房屋范围挖成土坑,然后再在坑见风使舵铺垫黄土;

另一种是直接用黄土堆筑出比房屋范围大的矮土台作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筑房屋。有的房屋有明显的墙基槽,基槽内往往填有较多的陶片,推测这些房子当时会有矮墙。

房屋的柱洞一般不明显,较难发现和判别,因此对屋顶的建筑形式较难复原。房屋范围内均发现有明显的土灶遗迹,而且往往在相应的位置发现有二三层红烧土灶面,说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仍有加高地面的过程。

南河浜遗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便是稻作文化,它对农业起源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从南河浜遗址发现的水稻硅酸体的形状特点看,与现代栽培稻的硅酸体比较近似,依据硅酸体形状的亚种判别,表明南河浜遗址的水稻应该属于粳稻,这为长江流域粳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这对马家浜文化所显示的稻作文化是进一步的发展。

5

在清理崧泽文化墓葬中发现,当时葬俗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凡随葬的陶器都会被故意打碎,据推测是一种仪式的反应,代表着古人对失去亲人或死后世界的一种理解。

进入晚期阶段,墓葬中的随葬品与遗址中出土的实用器具有较大的差异,普遍出现冥器化的现象。冥器的出现是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一种主动的重新认识。

它标志着人们开始阐释冥间世界,另一方面也说明丧葬仪式化的加强,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财富与私有观念的产生。正是这些仪式化和观念化的增强,才出现了南河浜晚期晚期墓明显的等级差异,随葬品的形式也更为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崧泽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已经形成多级之势。

在南河浜的出土文物中,玉器的数量占了一定的比例,为其处在崧泽—良渚文化发展期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另外,虽然在信仰方面尚未见有大范围统一的神灵形象的崇拜,但从玉璜和形态固定的梯形、舌形等饰件以及陶器上风格一致的装饰符号等方面,显示了崧泽文化观念形态上的共同性。除了一般的冥器之外,还有一些制式独特、数量稀少的物件,从样式、数量及制作规范来看,并非一般的生活用器,以此推断可能与祭祀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较为下岗典型的代表塔形壶、鹰头壶、兽面壶、夹沙缸、陶龟等,这反映了崧泽文化时期文化的多元性,其中夹沙缸在这一喧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十分多见。

更为奇特的是陶龟的样式,共出土二只陶龟均为六足,而且臂上长满乳钉,出土时二龟腹甲相对叠放于墓中,无尾小龟在上,有尾大龟在下。无疑,龟形的样式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信仰物品,具有一定的涵义。

此次考古中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即首次发现了一座崧泽文化祭台,为今后考察古人类的精神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祭台的发掘,可以清楚地发现祭台的使用过程以及与其它遗迹之间的关系。

祭台最初三部分筑土,基本是从下到上一次性筑成,三块土质之间交界垂直而整齐,分析筑台时采用了夯筑技术。祭台上除废弃以后被晚于它的墓葬和灰坑打破之外,无任何地面建筑和其它使用痕迹。

另外,在祭台西北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夹沙陶缸,出土时里面盛满了颗粒均匀的细沙,经鉴定这些沙主要为石英质沙粒。从沙粒的硬度和出土状态分析,这些沙可能与加工玉器有关。

因此,祭台除了祭祀场所之外,还可能是从事一些重要工作的的场地。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时也说明了南河浜遗址在崧泽文化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据研究,南河浜遗址主要分为二期五段,早期一段与马家浜文化紧接,晚期二段处于良渚文化出现的前夕,所以这五段经历了崧泽文化自始至终的整个时期。在以往其它崧泽文化挖掘中,任何地方都未见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崧泽文化分期编年的序列。

因此,南河浜遗址遗存的分期,为探讨崧泽文化的文化分期树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尺,而且,南河浜遗址的崧泽文化早期比晚期经历了更长的发展阶段。

总体看来,南河浜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以崧泽文化为主,只在局部有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与遗迹。如果从更大的时空范围考察,南河浜遗址和其附近的陶墩遗址,应是一个连绵相续的聚落整体。南河浜遗址,仅仅看作像一扇窗口,可以窥见这一遗址的一角在一段时期内所经历的变化。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0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