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是如何走向没落

笔者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在课本上看到有关于“中国硅谷“中关村的介绍。这里曾经是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中心,但现在却已经走向没落了。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分析中关村的发展历史沿革,以及其走向没落的缘由。

中关村最早的时候叫中官坟,是清朝皇宫埋葬太监的地方。因为太监在宫中被称为“中官“,因此得名。建国初期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村,农村气息很重,农田菜地随处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一点经济腾飞的迹象。

其实,中关村和五道口距离很近,也就是紧挨着一票北京高校,如清华北大、北航北科等。过呢更重要的是,建国后国家把中国科学院及其下辖的一批研究所都建在了中关村,相当于宣布这里就是来搞科研的,这里的未来就是发展高新技术。

当时的科学界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科学家只能在体制内搞研发,是不能将新的技术扩散到社会面的。在80年代,有两位科学家率先打破了这一僵局,他们分别创立了华夏电气公司和京海。当时闻名的两通两海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种企业在现在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了。他们是做什么的呢?早期的电脑系统配置很低,运行汉字系统非常困难。这种企业的专利就一种管理汉字程序的硬件,将汉字字库固化在硬件上。加上这种硬件,电脑才可以运行汉语系统。这完全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很快,中关村的第二次腾飞到来了。这一批企业比较知名的有搜狐、联想、金山和瑞星等。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已经可以算是中国IT行业的老前辈了,但在当时这可是宣示着中国互联网的崛起,也是中国硅谷的崛起。一批身家上百亿上千亿的互联网创业者也诞生了。

但这些人里,虽然有我们今天熟知的李彦宏、雷军等人,还有一些更贴近我们生活的人,那就是电脑城的人。电脑城现在依然存在,但在中关村当时的电脑城规模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计算机方兴未艾之时,电子产品市场处在火箭般的上升期。而且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网购,想要弄到一台能用的电脑,只能选择去电脑城。

但是隐患也就此诞生了。当时的人对计算机不是很了解,也就不知道产品实际的价格是多少,一般都是商家卖多少就出多少,根本不怀疑。此外还有大量的以次充好行为。一些商家心安理得的做着欺诈的事情,甚至对提出质疑的买家动用武力。中关村的这一类店主,靠着欺诈来的巨额利润,在北京买了车房。

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北有中关村,南有华强北“。很多商家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因为电子产品的成本在提高,利润率下降的很快。但这更像是为自己骗人找的借口。随着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崛起,其透明的价格和货到付款的新方式,迅速抢占了电子产品市场。骗子没法再顺风顺水的骗钱,自然会找出各种理由。

年,中关村的最后一个电子城关门,为中关村二十多年的“硅谷“梦画上了句号。如今的中关村楼群,大多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墙上还镶着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logo。众人在高利润的驱使下慢慢走偏,不断的透支口碑和信用,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再次革新,中关村的没落仿佛是必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9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