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题词:石冠中华
灯光冻的横空出世,好似天马一出,万马齐喑。于是自元代赵孟至明代以来,所有书画、篆刻大家尽弃金属、牙玉等等所有篆刻材质,以石替铜,自篆自刻,迎来煌煌大观的“石章时代”,开启了一场中国篆刻用材变化的大革命。自此,文人雅士间一行百从,一呼而应,风气转盛。
灯光冻的横空出世,创造了篆刻史的奇迹,迎来了中国篆刻史令人翘楚仰望的第二大高峰---明清时代的流派印章。清代学者倪印元感慨万千诗赞:“照眼灯光出世间,西虹桥畔载车还。搜罗莫谓云根少,更有金昌与寿山。”
传说中的“石神”青田灯光冻石作为中国印石第一稀有之极品,其尊容仅见于明清古籍记载之描述,明人沈野《印谈》谓:“灯光(冻)之有瑕者即鱼(脑)冻,鱼(脑)冻之无瑕者即灯光(冻),最是易辨。”于是,导致后人误以为灯光冻大概是青田石中无色透明的一种。
关于灯光冻的色彩特征,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陈巨来先生(-年),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各地石农对无色透明的印石叫法不同,寿山人称之为玻璃冻,昌化人称为玛瑙冻,青田老乡把它称为灯光冻。有关书上记载,灯光冻色如灯光,故名,古时点灯皆用油,这颜色必然黄绿色,哪里会无色透明的呢?要看明白灯光冻是什么颜色的,不如泡一壶绿茶,倒在玻璃杯中,把石头放在杯中,印石不见了,就是灯光冻,看得见的就不是灯光冻。灯有明暗,石有深浅,茶有浓淡!古人所谓灯光冻,就是今天的封门青。
最近,笔者奔走青田山口寻找灯光冻。结果,一位石农坦率地说:“几百年前明代所谓的灯光冻,大概就是现在我们眼中的顶级封门青”。所以,“灯光冻出自文人雅士之口,封门青是当地石农的约定而成的俗名”应该是不无道理的推断!
青田石分布图(带三角符号为产地)
灯光冻产地山口旧貌
清代举人冒广生(——)年,字鹤亭,笔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民初瓯海监督。在其著作《青田石考》提到:青田冻石以灯光为无上上品。《七修类稿》云: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温润可爱。《考槃余事》云: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香祖笔记》云:印章旧尚青田石,以灯光为贵。灯光冻夹顽石而生,其材质难得大者,石工金兼三持一石见示,仅有一线光明如灯,不堪制印。其次为鱼脑冻,色白如鱼脑,亦青田产之上上者。又次为酱油冻,余旧藏有三印,赵次闲刻。
这段资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青田石中的“冻”是很纯的隐晶质叶腊石,可透灯光。这些冻石统称灯光冻,而且没有瑕疵者为无上上品;晶、玉印难刻,若令工人凿碾,多不如人意,不如用石。玉硬度在4—6.5度之间,铜,硬度为3度,“灯光冻”摩尔硬度在1到2度之间。文人可以自篆自刻并尽得笔意;灯光冻的大料很难得,因为大多夹顽石而生,石农门常说,骨边肉,娘边女。形象地概括灯光冻的生成特征,试想骨髓中的东西是肉中极品,娘边女是最痛爱的宝贝。夹顽石而生的“冻”往往就是石中之结晶体,能得一枚三公分见方的灯光冻,那是比登天还难!
青田石矿洞
灯光冻的稀有性,自明代以来被文人雅士利用而重视,使得人们有了“贱金玉而贵石也”的普遍认识。明清著名文人周亮工(—年),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文明显提到灯光冻在明代的身价:“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蟢,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时冻满斤值白金不三星余,久之遂半钚,又久之值一钚,已乃值半石,已值且与石等。至灯光则值倍石,牙章遂不复用矣,岂不异哉。”
周亮工记下了灯光冻石扶摇直上的增值过程:冻石开始以斤论,最初不值几个钱,后一路攀升价值与一石粮食相埒,甚至是其两倍。而且“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灯光之价,直凌玉上”等等说法屡见于明代印论的著述中,这是当时情形的真实记录。
在明代白银也称作白金,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文铜钱。可见灯光冻已经贵如拱璧,价值不菲了,并且为国民疯狂地追捧!而寿山石,直到清康熙年间,才与灯光石的价格相埒。
灯光冻为国民疯狂追捧,还有一个原因是灯光冻的产地范围非常局限。经查据相关文献,青田山口《林氏宗谱〈谷口图书记〉》说明了灯光冻石具体产地位置:“山在我乡南畔仅隔三里,贴灵溪之左,举目可望。自龙潭头在后一山系杂岩中开出,其色紫白相间,名紫檀洪。上自鲤鱼奇崖壁中为先朝官府所开,为官洪洞,其石最美。前面溪旁从白坭中按气而求,开成新洞,新旧相错,采出白石。质不甚紧顽,除锯为印章外可以雕琢什物者在此。由此而进,有为坟垅脉荫所关曾其子孙宰猪而禁,即禁猪洪。又进而有色带嫩青者为头青洞。又进而得褐色为纯白者为天白洞。又进而风门山为风门洞。又进而麻坑山为麻坑洞。由麻坑对面转过一山曰西山庄为西山洞,此系嘉庆初年始开,故名新坑。自官洪洞至此皆连头岩壁,中凿出上者映烛透亮,统称为灯光冻。凡此者皆产石之处。”
灯光冻原石
从中发现,古时灯光冻仅出产于封门、旦洪、白垟、西山一带。位于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喷发带中部,青田县东三十里,自北向南,仅6公里地左右的地盘范围。《青田县志》称其洞深邃,入其中冬温夏凉。产石如玉,柔而栗,宜刻图章,亦可琢玩器,俗名青田冻。又土产类图书石,产二都山口,其色不一,以秀润似玉者为佳,谓之冻石。
这些“冻石”是自然界奇异的结晶。品质贵好比荆山之璞,兰田之种;纯洁好比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好比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把玩令人心荡不已。
从成矿时间来看,“灯光冻”最为古老。其成矿时代于距今约万年至1.9亿年的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田黄成矿于距今约万年至1.35亿年的第三纪来期,相比灯光冻晚得很多;鸡血成矿于燕山运动时期,与灯光冻比较接近,也属火山活动而造成的矿脉。
龙钮灯光冻印章3X3X12CM
古兽钮灯光冻印章3X3X15CM
如此之天生丽质为何独独生成于青田?现代科学家对青田石的形成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叶良辅、张更的《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论文指出:“青田印章石,显由流纹岩与凝灰岩所变”,“为中级高温溶液与火山岩互起变化而成。”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学者对青田石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青田石属叶蜡石,其成因与火山岩和浸入岩有关。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考察研究的《青田县山口叶蜡石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一文中认为:矿床属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形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矿区处于青田——寿宁火山裂隙喷发带,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夹火山沉积岩大面积出露。火山活动,热水溶液作用于火山岩,促使硅酸盐矿物的分解,并进行有规律的迁移、富集和重新组合。成矿作用是在“半封闭”的有大量水的参与而无铝的加入的条件下,以“就地取材”的交代方式进行的。
就开采利用的历史来看,“灯光冻”最为古老最为悠久。“灯光冻”有着近年的开采和利用历史。田黄的开采利用历史约为多年;鸡血的开采利用历史只有来年。
青田雕刻品远可追溯到六朝时期的“卧猪”,宋代被用来“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到明代,青田冻石之名更是“艳传四方”,除雕刻工艺品和印章外,还有许多青田冻石的块料直接运销至南京等地。
灯光冻印的晶体化学式计算
灯光冻白文图谱
在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已具相当规模,其中枫门洞“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其他则多为“老鼠洞”,开采甚为艰难。据当时记载,所产之区有脉可寻,矿工寻得脉线先凿破岩皮,而后逐层深入。洞口高约六、七尺,洞内围径仅三、四尺,曲直无定程。两旁用杂木支撑,又以杂木纵横架于其上。每挖一洞,需十余人,秉烛蛇行而入。一人在前操器开挖,其余的人单衣赤足在后面匍匐传递。挖出的杂石泥沙,用箕交手运出,遇有水泉,则用小桶承接运出。得有石料,抱而伏行,至阻碍处,仰身辗转而出。矿工往往泥粘体足,面目不辨。常年作业者有千余人,任役极为劳苦。矿工开采只凭经验,往往有外见脉线,而中无石料,甚或连开数洞而前功尽弃。操此业者,半多寒苦,资本空乏,撑担之木稍缺即不免遭遇倾压之险。
文献记载的灯光冻
清人徐鹤龄在一首《方山采石歌》中不禁惊叹:“崖倾壁圮悔莫追,人生衣食真难危,石兮石兮知此意,金玉还与石同弃。”形象地当时的矿业开采情景。
这种简陋的开采方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敬奉“佛田山祖老爷”的风俗。石农进矿洞前,一路上不能敲打工具,以免惊扰“山神”。在洞内不准捕打老鼠、青蛙等动物,以免犯杀生之戒而受惩罚。每月初一或十五,都得备办酒肉香烛祭祀“佛田山祖老爷”。矿农忌讳很多,说话多用吉利隐话,意图吉利,开得一窝冻石。
陈墨简介
陈墨(--—),浙江青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曾任青田石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现任西泠印社青田印学基地秘书长、丽水市文艺家评论协会理事、青田石雕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公开出版诗集、散文集3部,青田石雕理论研究专著10多本。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