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氕、氘、氚三种原子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是0、1、2,这三种原子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再如: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和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由于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都是碳元素。
2.元素的种类:共有余种。按质量计,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是氧、硅、铝、铁(如下图所示)。
3.元素的分类: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碳、氢、氧等为非金属元素,铁、铜、铝为金属元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因此,根据“偏旁”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4.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所示):
(1)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当讨论物质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的分子是由多少原子构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描述为“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水”、“铁”、“元素”、“组成”等都是宏观概念;“分子”、“原子”、“构成”等都是微观概念。在描述时,注意宏观概念对应宏观概念,微观概念对应微观概念。
要点二、元素符号
1.书写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Cu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某些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Fe”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3.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数字,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只有微观意义),不能表示该元素(没有宏观意义)。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要点三、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已发现的多种元素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见教材附录)。
2.元素周期表中的“格”: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中包含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共7个横行)、16个族(共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1.在周期表上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每周期(从左到右)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元素周期表”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由初中化学大师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