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业内的主流技术是8英寸和12英寸产品。8英寸硅片主要用于分立和模拟器件等低制程芯片;12英寸硅片主要用于高制程的存储芯片(DRAM、3DNAND)和逻辑芯片(CPU)。
目前12英寸已经占据行业应用的主流(截止年市场占比67%),未来还会继续提高
从产出晶圆数量来看,12英寸是8寸的2.2倍;从价格上看12英寸是8寸的1.5-2.5倍。
而从行业来看,目前五大巨头营收结构中12英寸占比也更大。
信越化学:年产能为万片,主要为12英寸(占比63.6%,年数据)和8英寸硅片(占比28.4%)。年全球市场份额28.5%,全球第一。
Sumco:年产能为万片,主要为12英寸(53%)和8英寸(47%)
环球晶圆:年产能为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6%。主要集中于8-12英寸产能。
和晶科技:年的产能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2%。产能主要集中于6寸以下。
中环股份,主业是光伏用硅片,半导体硅片领域预计年产能为万片(但是还未完全达到设定产能),主要为8英寸。
立昂微电(金瑞泓):年产能万片,产能利用率83.25%。主要集中于6-8寸硅片生产。
产能和技术的双壁垒,导致了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世界前五大硅晶圆巨头的销量,占行业总销量的92.8%。
而国内以硅产业为代表的内资厂商,合计销量还不到5%。导致我国半导体硅片,特别是12英寸大硅片,大部分依赖于进口。
所以,对于国内厂商特别是硅产业巨头来说,其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产能,这一点与过去的液晶面板、存储芯片等行业类似,那就是锚定长期需求,不计成本扩建产能,通过这样获得规模优势,从而通过行业周期维持地位。
那么该扩张多少产能呢?
从下游半导体市场增速看,最近五年我国半导体市场增速高达15%-20%,结合我国芯片自给率的提高(《中国制造》年规划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预计未来国内晶圆制造行业将维持较高增速,按照同等增速15%计算,至年,我国硅片的需求量应为万片/月
作为国内12英寸唯一量产的厂商,假设其竞争优势能够保持,实现与信越化学同样的市场份额(信越化学在世界范围内占比27%,将近30%),则至年硅产业需实现的产能为万片/月。
目前,已经实现产能为20万片/月,尚需建设万片/月
其实除了产能建设,还有一个更为快捷的办法,来实现产能与规模的迅速提高——两个字,并购
半导体硅片行业,并购也很常见。可以说半导体硅片领域目前的几大巨头,基本都是通过并购或者重组实现的。
日本信越化学,年通过收购日立硅片业务,年以后成为行业老大;
日本SUMCO是由Sumitomo、三菱材料和Komatsu三家公司,在年和年进行合并,最终成为行业第二,与信越化学差距一步之遥;
环球硅片,原来是行业第六,通过兼并收购日本Colvalent硅片公司、丹麦Topsil公司、和美国SunEdison公司(年),市占率跃居第三位;
行业第四大企业,Silrtonic被上游多晶硅生产商德国瓦克并购,实现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硅片整个链条的打通,最终也成为巨头之一
我们的主角也开展了并购动作。先后完成了3起控股并购和1个战略参股,并购的结果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