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做陶瓷会面临很多问题,有技术上的,有材料上的,有实践上的。比如家里没有沉淀池,没有足够的工具,没有转盘,没有拉坯机……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来问问豹哥!
01“动手,手知道”陈豹
工作室经理,技术派扛把子
德艺双馨,从事陶瓷艺术十余年
■最近在做些什么?
其实未曾想过自己会连续居家20多天……期间除了做些电子相关的工作外,就是看关于磁州窑相关的书。挺幸运的,想看的书在快递停之前一天收到了,所以在家的状态也比较放松。下面这本全方面介绍了90年代以前邯郸陶瓷的书,准确的说是陶瓷相关的方方面面。里面也有明确记录关于硅肺病人的人数,做陶瓷的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分享给大家。■上手“做”陶艺是否是最重要的?对陶艺实践有什么样的看法?有一天做饼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发现都是用了手捏的技法,比如一个拳头大小的面团在手掌里有序地捏或拍,可以制成一个长宽20cm厚度1cm的“泥片”,后经由平底锅烤制,一个作品就完成了。也没有觉得说换成一块泥更好,这个时候我觉得都是相同的。食物和陶瓷,对我来说都是实践作品。我最近有这样的体悟。
类似“泥片”的面饼下图是之前在家手捏的小杯子,一块泥,一个小桌子,一小块毛巾,加上一双有意愿做陶的手,够了。事后放到一个塑料盒里乘着地铁带到工作室去烧制。希望尽快解封,就可以烧上了!■对在家做陶艺的学员们有什么技术上的指导和建议?在家做陶艺的时候,尽量防止任何泥巴或釉料被倒入下水道,这可能会引起下水道堵塞,对环境也不好。
建议大家可以试试3个水桶系统——制陶结束后,使用3个水桶来清洁废泥土,脏工具和手。将三个水桶用易撕标签分别标记为1号桶,2号桶和3号桶,放置在水池边。3号桶离水池最近,1号最远。
清洁时,先在1号桶里尽量将手与工具清洗干净,再转移到2号桶进行清洁,接着再转移到3号桶清洁,最后放到水池里彻底清洁干净。
当1号桶里的水中积攒了太多泥巴而变得太浑浊而无法进行清洁时,我们就可以回收1号桶中的泥巴,并改变标签:此时2号桶变成1号桶,3号桶变成2号桶,清洁后的1号桶变为3号桶,以此循环往复。当然,产生的废料不多的话,用2个或者1个水桶也可以。
02“顽强的乐天派们”尽管会遇到很多麻烦,但独处和安静也能激发出很多有趣的想法,我们采访了三位目前在家做陶瓷的乐天学员,瓜大猫,丸子和鱼子,来看看她们三个在隔离的这半个月里各自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作品!
??有请——
鱼子:“我是一个做家具的”
■“享受微硬的泥土一点点掉落的瞬间,是一种心流体验,会忘记正在焦虑的很多事情。”
▼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让我充分准备好在家做陶瓷的工具,特别是手捏,如果有一个陶瓷转盘会更方便。
因为快递停滞,所以就利用家里废弃的物品组合拼装了一个简易转盘替代。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凑合在用。转盘结构除了旋转之外,可以上下抬动去修补陶瓷,也是意料之外的功能延伸。鱼子自己制作的简易转盘
最近在研发一款沙发,偏异形、面料质感又希望充满触感肌理,就想到用陶瓷代替草图和建模做了一系列的形式的试验。陶瓷可以作为一种想象的工具,捏造修补的过程像沙发成型中刷海绵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充满惊喜的。
因为陶瓷材料本身的随机性,可以让你丢掉既有的概念和想法,从触摸、感受、观看的过程中收获偶然的形状,最后找寻这个形式与人的身体本身的关系和意义,去除和留下的动作,也是一种感性回归理性的过程。在刻画纹理的制作部分是很爽的,享受微硬的泥土一点点掉落的瞬间,是一种心流体验,会忘记正在焦虑的很多事情。
如果不去想最后的结果(成品)是什么,只是享受创造的乐趣,或许可以轻松一点。万物皆可是材料。最近的任务就是利用烂菜叶们做一顿大餐!●
丸子:写诗和爱玩泥巴的人■“隔离的时候做陶瓷挺治愈的,没那么焦虑。就是日子没有白白过去的感觉。”
▼
做陶很需要时间,会比较耐心,而这段时间最多的应该就是时间了。洗手有些困扰,因为没有沉淀池。工具也不是很全吧,但可以开放出一些新的东西变成工具,例如筷子什么的。我觉得在家做泥片有些难度,地方不够大,连揉泥也不太方便,最后就是选择手捏了。
我最近尝试用匣钵泥做了一些烛台,是森林里大树的概念,撑起点点烛光,觉得很浪漫。也用我们家猫作为原型,做了一些烛台,放长蜡烛使用,可惜疫情来了以后,还没来得及烧。另外一个我觉得很幸运的是,在完全隔离的前一天,收到了一大箱素坯,其实平时都是自己做坯,但没办法摸到泥,那画素坯也是一种办法呢。●
瓜大猫:图像工作者■“隔离在家做陶瓷就是可以一直专注做很久。填充了时间,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并且泥巴也让我有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
在家做陶瓷和在乐天做相比,可能就是空间局促了很多,还少了可以唠嗑的可爱同学和老师。再加上泥巴回收处理起来有点麻烦,做出来的东西还经常开裂,这种时候只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