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三周年,成功上市家企业,“硬科技”已经成为它的标签。
“硬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产业化,需要资本的阶梯助力。对科技企业而言,VC和PE是它们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对科创板而言,上市公司逐步走向壮大,背后也不乏众多股权投资机构的“输血”和资源导入。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在科创板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至少家PE/VC参与了投资。其中,深创投、元禾控股、达晨财智、同创伟业等头部机构,为科创板企业上市提供了最多“弹药”。
“对投资人而言,科创板进一步淡化对于拟上市企业营收、净利润等指标要求,更加强化和强调企业成长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估值等指标,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遇。”盈科资本合伙人、科创行业首席投资官陈宇雷标称。
国方资本管理合伙人孙忞也称,科创板拓宽了资本的退出路径,大大增强了科技产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也推动更多的PE/VC进入硬科技投资赛道。
在科创板三周年之际,第一财经启动“科创资本论”专题,对全市场股权投资进行梳理,并将约访科创企业、投资机构及投行负责人,结合现实政策背景、市场环境及企业实际,在7月份以“科技成长,资本有为”为主题探讨资本与科技的关系。
头部梯队为投资主力
注册制实施三年多来,上市科技类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6月23日披露,目前A股的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达到46家,上市公司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动力源。
在这个过程中,PE/VC不断涌入科技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纽带。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试点注册制以来至年末,超过八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获得过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截至年12月30日,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规模分别达12.79万亿元;再到今年5月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规模10.84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存续规模2.56万亿元。
在资本与科技创新良性循环之中,PE/VC不断为科创板输送新鲜“血液”。为了勾勒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的PE/VC格局,第一财经选取了Wind金融终端中的“中国PE/VC库-PE上市退出事件”中的上市公司以及PE/VC投资机构数据为样本,涉及家上市公司、约家PE/VC(部分存在关联关系)。
记者根据样本数据梳理发现,深创投、元禾控股、国投创合、达晨财智、同创伟业等头部PE/VC投资的企业登陆科创板较多。
在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中,深创投及旗下的红土系投资机构在30家公司IPO前进行了参投。这些公司主要来自于半导体、电子设备和仪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包括中芯国际、复旦微电、纳芯微、普门科技、奇安信、微芯生物、有方科技等公司。
元禾控股及旗下投资平台参投了其中的20家公司,主要来自于半导体、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包括思瑞浦、天准科技、纳芯微、江苏北人、奇安信等。
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国投创合、国投高科、国投创业、国投招商等参投了其中的19家公司,涉及中微公司、奇安信、纳微科技、康希诺、睿创微纳等;达晨系参投了其中的14家公司,包括康希诺、道通科技、中望软件、热景生物等公司。
另外,在上述家公司中,还有同创伟业参投了10家、君联资本及旗下机构参投了8家、毅达资本参投了8家。
对此,陈宇雷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国内的整体现状是头部机构为主要的行业参与者和获利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背后的资源及增值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被投企业选择GP的重要标准。从“投”到“管”,头部机构更具优势。同时资金募集,也在加速向头部聚集。
“其实不光是科创板,整个股权投资市场都呈现出明显的二八效应,头部机构更容易凭借自己的品牌优势、资金体量优势去进行布局。但在市场整体缺优质资产而不缺资金的背景下,我们也观察到,不少优质的科技企业非常注重投资方投后赋能的能力,更欢迎更具有产业深度的投资人。”孙忞对第一财经表示。
截至年5月底,国方生态圈中一共有33家企业已经在科创板上市,比如半导体产业的盛美半导体、格科微、敏芯微,生物医药产业的浩欧博、华恒生物,网络安全领域的奇安信等。另外还有一批项目已经过会或在申报过程中。
盈科所投项目中也有较多已在科创板上市,如珠海冠宇、亚虹医药、瑞可达、大地熊、久日新材、慧辰股份、三友医疗等十余家公司。
深耕单一赛道,筑牢产业优势
梳理众投资机构可以发现,PE/VC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多赛道投资,一类为单赛道投资。专注于单赛道的投资机构,其背后往往聚集大量龙头企业,在某个产业中扎根,形成突出优势。
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平台便成为科创企业中的一道特色风景。目前,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已形成了上下游链条完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平台也多出现于相关公司的股东之列。
中芯聚源便是专注于集成电路行业的相关领域,对产业链中的材料、设计、装备、IP和服务等环节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该公司由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龙头企业和一支资深投资团队发起,管理团队来自于中芯国际、大唐电信、朗讯科技、思科和硅谷天堂等企业。
根据中芯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