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行复盘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李开复

有些事情,你听到的会忘记,你看见的会相信,你体验了才真正懂的。希望兄弟们通过这次旅行,能跳出原来的小圈子,以一个更大的视角审视自己,真的了解到中国机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李开复

和创新工场的兄弟们,在美国马不停蹄。在硅谷密集拜访高科技企业,用一周时间感受硅谷的脑洞大开和前卫科技,又转战到纽约,花了另外一周感受纽约的金融和人文气息。

这次行程日程排的非常满,我想把每一分钟利用起来,让兄弟们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我希望大家最大的收获是跳出现有的思维范围,拓宽视野,发现世界其实更大,可以做的事更多。

跟以往我们的参访不同的是,在这次拜访过程中,不少高科技公司更愿意向兄弟们提问、倾听,想从这些CEO们的身上,感受和了解中国。这是很有趣的改变。就像我在硅谷和美国创业者分享时说的,所谓的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过去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成长非常迅速,诞生了很多原创模式,已从抄袭者变成了被抄袭者。

但我们也不要沾沾自喜,如果用2C产品、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来衡量美国,中国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变现能力,的确都已经远远超前了。但是如果说到2B企业级产品、开发者工具,比如一些“射月工程”,长寿技术、外太空探索、学术创新(扎克伯格基金CZI成立后的第一笔收购是一个帮助学者便利检索知识、甚至用AI来加速知识聚合的平台)等等,美国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深度了解的地方。但是这些领域因为离我们切身生活较远,感受不会像移动互联网发展差距那么强烈。

中美的差别在教育

这次走访里,奇点大学的交流让很多CEO们叹为观止。我们还在讲AI,以讲无人驾驶为时髦的事情,人家就已经去太空释放燃料,去做改变颠覆世界的事情了。

国内有些人总认为创业就是赚钱,上市是一个终结式记录和成功,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终身向世界贡献的过程。

我觉得这次活动给大家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大家跳出现在的范围,更拓宽视野,世界其实还更大,对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不只是创业,上市,赚钱这件事上。

哥伦比亚大学的参访给我留下两个印象。一个是美国教育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美国的职业精神。

接待我们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每一个老师,无论是JeanetteWing,MaryBoyce还是MeritJanow,是从心里热爱和振奋她做的每一个技术,60多岁的老太太还对技术这么懂,这是我们的一个学习榜样。

当然中国也有好的教授,但在美国,我觉得排名前五十名大学,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这一点是美国的优势。从中国角度来讲,我们教育可以跟他学习,可以多留学。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特朗普(美国总统)如果不让这么多学生留下来,那对美国是巨大损失。

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为中国的崛起而骄傲,为今天跑得越来越快的美团、滴滴骄傲。

我在硅谷的时候也跟美国的创业者说,所谓的硅谷中心论已经要结束,因为你们的创业者根本不是中国创业者的对手。

美国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他们愿意做更伟大的事情,为人类做这样的贡献的精神。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但这种精神可以推动创业者在得到了事业阶段性成功之后知道这不是终结点,这只是一个开始。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迅速。这点纽交所的反馈也很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年来,中国与纽交所的交集也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纽交所的变革,为了更好适应科技股,纽交所将上市规模标准调整至2亿美元,这样的标准下调让中国公司有了更多选择,“纳斯达克一代”也似乎正在成为过去,比如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搜狗却选择了纽交所;另一方面是中概股的复兴,拿纽交所的话来说是“有更强壮的中国公司来到了纽交所”。

纽交所对中国公司的欢迎最直接地体现在认知上。过去,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往往需要通过“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才能获得认知,甚至会顾虑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可。

然而时移境异,一切都在变化,中国不少科技公司缺少对标,甚至开始成为某个新兴领域的开创者。

华尔街的投资人还能看得懂吗?

纽交所接待我们的同学表示,这不是问题。去年上市的中国公司四季教育,做的是奥数方面的培训教育,不仅在纽交所上市的过程中获得了全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00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